海棠书屋 > 历史网游 > 迷踪谍影 > 章节弄错之真二千一百六十一章 一道美食
最新域名【海棠书屋 www.lashuw.com 】

训告诉我们,人类不会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教训!”
  河南大饥荒就是最好的历史经验教训!
  1940年政府迁都重庆,为保证战争时军粮供给跟上,各省实行“征实”制度,并且规定虚报灾况者给予重惩,对征粮有功者给予嘉勉。
  正是因为这一制度,让地方官员对上报灾情这一事顾虑重重。
  1942年春季,河南灾情已经出现。多县上报灾情求助。然而当时的省主席李培基,却不敢如实将灾情上报给委员长,眼睁睁的看着河南灾情日趋严重。
  抗战爆发以后,,河南作为中日对决的主战场,倍受战争蹂躏,农业受损严重。
  1942年侵华日军频繁轰炸河南豫中、豫西地区,当时驻河南的国军百万军团,所需的军粮、马草甚至兵源补给,全部采用了“就地取材”的原则,其目的是为了减少运输消耗。
  这无疑让饱受天灾的河南人民雪上加霜。
  1942年大饥荒爆发之前,河南已经连续被压榨了五年,期间征兵、征粮都是全国之首。
  哪怕在风调雨顺的年代,经过大量地、不断地交粮纳税后,农民们几乎不剩任何粮食储备。
  到了1942年河南麦收仅一两成,秋粮又绝收,面对如此困境,当时河南征收征购的粮食仍居各省第一!
  1942年在抗战抗灾的紧急情况下,汤恩伯乘机大发国难财,面对大量灾民,他没有开仓救助,反而“封仓贮粮”造成粮价飞涨,还在重灾区抓壮丁,大建官署,甚至驱使大批灾民修筑黄河新堤,造成累死、饿死的人不计其数。
  “水旱蝗汤,河南四害”这句河南当时广为流传民谣中,“汤”指的就是汤恩伯。
  在这些压榨下,一步步造成了河南特级饥荒悲惨的局面。
  随着灾情的愈发严重,国内一些报纸也进行了相关报道。其中《大公报》的一篇报道令委员长尤为愤怒。
  主编王芸生在一则社评中,揭露了国民政府对河南灾民征粮的残酷,还谴责了重庆上层社会的奢靡,笔锋犀利,证据确凿。
  委员长看到后愤怒下令让《大公报》停刊三天。
  但此时的委员长仍不相信河南灾情。
  “大老爷,老百姓们撑不住了,已经开始有人逃荒了。”向才贵又开始哭泣:“可是,地方官员不允许我们逃荒,说人都走了,今年的征粮怎么办?
  他们派人堵住了村子的出口,要求夏收秋粮纳税必须按时完成,可是地里哪有一粒粮食啊?
  村子里的人实在没办法,四叔公忽然想起,邱老

  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