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棠书屋 > 乡村小说 > 鉴宝秘术 > 第四一四四章 掌心雷符
最新域名【海棠书屋 www.lashuw.com 】

东西当做文物的价值可比当做风水法器的价值大多了。

  这是一件新石器时代的加彩陶。

  加彩陶又称“彩绘陶”,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就有出现,其中以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的朱绘黑陶较为突出,从总的类别上也可以归于“彩陶”。

  但它是在已烧成的陶器上再加以彩绘,不同于在成形的陶坯上用彩料绘画然后烧成的彩陶,加彩陶容易脱彩,彩陶的色彩则不易脱落。

  至战国时期的加彩陶,其面貌风采与以前不同。

  主要受当时漂浮漆业和青铜器手工业的影响,为了追求漆器和青铜器的工艺效果,陶器上加彩和暗花等装饰手法也随之兴盛起来,加彩陶器于是应运而生。

  战国以后,加彩陶器依然流行,秦汉时期有一定的发展,魏晋南北朝至隋唐,尚延一脉,余韵犹存,至宋代以后,趋于消亡。

  战国的加彩陶器一般均为灰质陶,都用于随葬,主要为礼器,如鼎、尊、壶及少数陶俑等。

  其彩绘可分单色朱绘和双色或多色粉绘两种,都施于已烧成的加暗花的陶器和磨光的陶器之上。

  朱绘为单色朱红,鲜艳夺目。

  粉绘通常用红、黄、白或红、黑、白等多种颜色配合绘成,多数用三色,也有用红、黄双色的。

  一般以白色作底色,然后施以红、黄彩绘,亦有用黄色作底色,再施红、白彩绘的。

  战国时期由于丧葬制度发生了变化,贵族们也渐用陶礼器代替青铜礼器随葬用木俑或陶俑代替人殉,所以战国时期陶仿青铜礼器的皿器迅速发展,陶俑较多出现。

  陶礼器主要有鼎、豆、壶、簋等,而且制作精良,磨光、暗花、朱绘线刻等装饰广为应用,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制陶工艺,推动了陶器业的发展。

 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动物形饰一直以来就是一个永恒的题材,龙、凤、虎、鹰、蚕等吉祥动物在古人心中是吉兆、智慧的象征,也是人与天、神沟通的媒介,被赋予了主宰风雨、载人升天、降临祥瑞等神奇功能。

  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件陶器可以成为风水法器的最重要的原因。

  嗯,确切的说,应该是一套,而不是一件。

  分成了龙凤两件。

  第一件是战国彩绘龙簋:

  礼器,通高303厘米,底高83厘米,泥质灰陶,侈口,腹微鼓,圈足透雕龙形耳销于腹中部,方形座上盖置口内透雕花瓣形提手,腹部饰凹弦纹,通体施彩绘。

  龙簋的两耳为龙

  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