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棠书屋 > 乡村小说 > 鉴宝秘术 > 第三六二七章 收徒
最新域名【海棠书屋 www.lashuw.com 】

有色。

  但他面临一个很大的难题是人丁缺乏、财政困难。

  东汉末年先后爆发的黄巾军农民起义和董卓之乱,把个汉光武帝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汉代祖业搅得“周天寒彻”,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。

  在这种情况下,孙权虽然也和曹操一样实行屯田,且规模很大,仅次于北方的曹操,以这种边耕边战的军屯方式解决军民的生计问题。

  但连年军阀混战,“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”,社会的运转几乎到了难以为继的边缘。

  孙权的地盘上虽然有六合的冶山、扬州的大小铜山,不缺资源,但缺劳动力,尤其是从事开采和冶炼这些重体力的劳动力。

  孙权曾派手下大将卫温去宝岛,不是去占地盘,而是掳掠劳动力,可见当时缺人缺到何种程度。

  人少,盘剥对象也就少,造成东汉末年各个割据势力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财政困难,整个社会闹钱荒,货币市场出现了五花八门质量低劣的“恶钱”,如董卓的“榆荚钱”,还有民间的减重五铢、剪边五铢、侵轮五铢等等,总之就是尽量把一个钱变多个使用。

  靠铸大钱解决财政困难的,首先是三国中实力最弱小的蜀国,汉献帝建安十九年,刘备攻打益州,为解决军需,铸“直百五铢”。

  用铸造两个五铢钱使用的原料铸出的钱,却要当五铢钱的一百倍使用,这实在和抢钱无异。

  不过,首先发明这种把一个钱变着法当若干钱使用的“面值货币”的人,并非刘备,而是王莽。

  王莽在西汉居摄二年第一次改革货币,发行了大钱、契刀、错刀三种大面值新货币,分别折合五铢钱五十、五百和五千,此后多次“币改”,各类大面值货币改头换面,却始终存在。

  当时有批评者指出,他铸造的大钱“大泉五十”重不过十二铢,却要当五十倍使用,因此王莽的货币改革被人贬为“瞎胡闹”。

  由于钱币不断减重,相邻的蜀地又通行起虚值当百钱,铸造自己的货币成为吴国当务之急。

  有两项记载:一是“五年春,铸大钱,一当五百。”二是“赤乌元年春,铸当千大钱。”

  就当时来看,孙权至少铸造过这两种钱。

  孙权的“大泉当千”是继王莽之后铸造的又一虚值大钱。

  目前所发现的“大泉当千”钱,最早的铸于公元238年,最晚是公元246年,早期的较重,也不到三十五铢,后期的则不足二十铢。

  历史上往往钱币减重或者大额钱币的出现,都

  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