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棠书屋 > 乡村小说 > 鉴宝秘术 > 第二九一六章 无暇是为假
最新域名【海棠书屋 www.lashuw.com 】

加上审美和风俗的各异,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大不相同。

  因此,在历史上的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各具特色,姿态万千,竞相争艳。

  纵览古代诗文,我们会把对国家的热爱寄托在玉石之上,比如“宁为玉碎、不为瓦全”;

  我们会把玉寄托高尚的情操,王昌龄的“一片冰心在玉壶”,说的正是内心的无瑕;

  我们还经常用“玉树临风如花似玉”等词表现美好的容貌,就连对佳人逝去的痛惜都称作“香消玉殒”。

  可见千百年来,玉,集万千宠爱于一身。

  根据《说文解字》的解释:玉就是美丽的石头。

  既然只是上好的石料,那么,为什么国人对玉的喜爱保持了数千年呢?

  就从氏族部落说起吧。

  早在氏族部落时代,这种美丽的石头,就被认为是上天的恩赐,她能够接通天地,是众位神仙的食物,被高高的摆在祭坛上,等待神仙来食,自身也能仙福同享,寿与天齐。

  商朝帝王为了改变人们意识形态,将为神服务的玉转为君王专用,使臣民相信君权神授,古代的“玉”和“王”就是同一个字。

  而帝王所用的琮、钺等礼器也以玉为材料,在四千年前那种简陋条件下,只能用皮毛裹着沙子打磨,这些礼器至少要一年半载才能成形。

  这种艰辛和虔诚,更体现了从帝王到臣民对玉的崇敬。

  玉文化之所以能一直存在,就因为它被众派学说君子化。

  儒家说“君子比德于玉”,道家说“君子被褐怀玉”,可见古代文士将玉赋予了多么崇高的品德。

  其实这些印象,也是商周礼器属性的演化。

  玉石的光辉历史,另她在国人心中地位极其崇高。

  另一方面,人们迷恋玉石,也是出于对大自然的敬意,这种敬意不是砍伐之后的感恩,而是对自然之美的膜拜。

  这种敬意,就像西方人将黄金比作太阳。

  白玉内在又光华,但表现却含蓄。

  这种光鲜以平淡的方式,表现的十分绚烂。

  故宫玉研究者杨伯达如此评价:“它既不像宝石那样清澈透明,一眼望穿,也不像石头那样浑浊不透,坚硬干脆,它含蓄内蕴,生动而富有灵性,为文明时代华夏民族所继承。”

  玉的美,外有光泽,内有性格,代表了华夏民族的文化理念。

  人们对其自然魅力的追求,永世不衰。

  “小先生,您的话我信,但总要说个

  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