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棠书屋 > 乡村小说 > 鉴宝秘术 > 第二五七八章 诗书画三绝
最新域名【海棠书屋 www.lashuw.com 】

诗点破了画题,一下子将石头与人品结合到一块儿,可谓“画不足而题足之,画无声而诗声之。诗画互相为用,开后人无数法门。”

  板桥借挺然坚劲的石头,赞美陶渊明。

  板桥赞美他刚直不阿、品格高尚的人格,同时似乎也有吐露他自己同样遭遇及气度的意思。

  画中的石头代表了人物形象,蕴藏着刚直不阿、气宇轩昂的品质,使人感到,此处画石头比画人更有意味,更能揭示深刻含义。

  很显然,这幅九九消寒图中的石头,与《竹石图》中的石头是十分相似的。

  只要稍微对国画有研究的人,看到这两幅画里头的石头,就不难看出是出自于郑板桥之手。

  至于说梅花。

  郑板桥画竹,“神似坡公,多不乱,少不疏,脱尽时习,秀劲绝伦”。

  然而他笔下的梅花,一点都不输给竹子。

  甚至在梅花之中,还透着他所画竹子的影子。

  《清代学者像传》说郑板桥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,自己曾有诗写道:“四十年来画竹枝,日间挥写夜间思,冗繁削尽留清瘦,画到生时是熟时”。

  后来他说:“凡吾画竹,无所师承,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”。

  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,提炼出“眼中之竹”、“胸中之竹”、“手中之竹”的理论。

  “眼中之竹”是自然实景,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;“胸中之竹”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;“手中之竹”是艺术创作的实现。

  他把主观与客观、现象与想象、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,创造了师承自然,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。

  自然之竹是客观存在的,画家看到眼里的竹已经和自然之竹有所区别了。

  然后要进行加工、主观处理,形成胸中之竹,这就是所说的意在笔先。

  等落到纸上,转化为手中之竹,“手中之竹”说的是画家所创出的一个“第二自然”。

  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都是眼中之竹的升华。

  概括说就是画家把眼睛看到的客观形象,经过大脑的意象处理,最终经过技术加工物化为典型的艺术形象,是艺术创作的过程。

  这个道理其实等同于画梅。

  只不过郑板桥显然太过擅长画竹了,以至于在画梅的过程中,会不自觉地用到画竹的手法。

  越是如此,才月越让张天元确信,自己手中的这幅九九消寒图,绝对是出自郑板桥之手,这一点应当是毋庸置疑了。

  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