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棠书屋 > 乡村小说 > 鉴宝秘术 > 第四四六四章 和谈,厚礼
最新域名【海棠书屋 www.lashuw.com 】

承认。
  所以他刚刚的话,只是试探而已,真正的礼物,他早已经都背好了。
  说着话,便让身后的马丁取出了一个盒子。
  这盒子之上,竟然还缠绕着一股浓郁地气,或者说法力,使得他的鉴字诀竟然不能奏效。
  看到对方如此珍视这个盒子,张天元倒是极想知道,这里面究竟放了什么东西了。
  这是一只非常精致的盒子。
  很显然,这盒子非常特殊,它不光是装纳物品的东西,更是一件艺术品,一件晚清大师级水准的黄杨木雕!
  黄杨木雕的兴起时间已不可考,目前多认为其于唐宋时期滥觞,兴盛于明清。
  唐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有文曰:“世重黄杨木以其无火也。用水试之,沉则无火。凡取此木,必寻隐晦夜无一星,伐之则不裂。”
  将黄杨木雕的采伐描绘得十分玄秘。
  目前所知现存时代最早的黄杨木雕作品为元至正二年的《铁拐李》,其雕刻精湛,造型生动,人物传神,刻画细腻,是黄杨木雕精品之作,现存于故宫博物院。
  宋元以后直至清代,黄杨木雕产地主要集中于江浙的温城与乐清,又以乐清最为著名。
  相传乐清黄杨木雕起源于当地盛行的“龙档”上的樟木人物像,后经过几代人的探索、总结,至清末时,乐清黄杨木雕已发展成一个成熟的工艺品产业。
  晚清时,木雕大师朱子常将木雕技艺进行了改进,使乐清黄杨木雕的观赏性更强、艺术性更高,并逐渐脱离“龙档”上雕刻人物的固有形态,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。
  朱子常擅长创作佛像、童子、历史人物等题材的木雕作品,形态逼真、巧夺天工。
  《五子戏弥勒》《布袋和尚》《济公和尚》等作品在1910年的蓝鲸南洋劝业会和1915年的美国旧金山博览会上获多个奖项,正如《虞初近志》载:“子常雕刻绝精”、“神态如生,了无斧凿痕迹”。
  而这个黄杨木雕盒子,如果张天元没有看错的话,应该就是这朱子常的作品。
  朱子常之后,涌现出众多优秀的黄杨木雕艺术家如叶阜如、王凤祚、叶一舟等,他们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,为下一代传承人奠定了基础,确立了艺术的门槛。
  在为数众多的黄杨木雕艺人中,以乐清王凤祚为代表的王氏家族先后三代从事黄杨木雕创作,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学艺经历成就了他们的各自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,使传统黄杨木雕获得了继承与新生。
  被誉为黄杨木雕“一代宗师”的王凤祚师承朱子常,他的作品善于

  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