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棠书屋 > 乡村小说 > 帝国崛起 > 第四百七十八章舆论造势
最新域名【海棠书屋 www.lashuw.com 】

陈燮拿一些现代的观念,改头换面,并且以一个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作为证据。陈燮举的例子中,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丝绸业,这些年因为丝绸的价格攀升,民间多有毁天造桑林者。这种举动,不是国家法令能左右的了的事情,完全是民间自发的结果。这样的结果,必然导致江南粮食的减产。表面上看起来不利于国家的稳定,实际上换一个角度看。当粮食价格上涨的时候,完全可以从南洋等地采购粮食补充国内的粮食产量不足。而不是简单的看见了商业会导致农业的减产。进而去杜绝这种现象。首先这种做法,就是不现实的。百姓自发的行为,你怎么杜绝?身为国家官员或者是未来的国家官员,对于国计民生必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,而不是完全凭个人喜好去做事情。

  通过收取商业税,国家获得了银子,然后用银子去买商人手里的粮食。这个过程看似简单,实际上在整个过程之中,存在着很多吃饭的营生。百姓有个营生,衣食无忧,才能安心的生产生活。举个例子,丝绸价格上涨,商家扩大生产,首先需要招人把丝绸做出来,其次是运输也需要增加人手和运输工具,增加运输工具,又能带动运输工具的产业,比如造船。每一个小小的家庭里,有一个人有稳定的收入,这就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稳定。因此,别小看一个小小的丝绸行业,养活的人口是一个庞大的人群。

  产业兴旺了,国家能收的银子就更多了,反过来能用于安定国家的钱粮就更多。国家有了银子,士兵有了饷银和抚恤,上阵自然没有后顾之忧,将士用命,国家安全才有保证。国家有了钱粮,才能用于赈济灾民,不使贼寇有可乘之机。

  这一通道理,其实读点书的人都懂,只不过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摆在一起的时候,怎么选择的问题罢了。

  说起来江南士林的影响大,不是因为他们水平高,而是因为这个年月的所谓“民意”,从来都不是草民的意思。民意,是那些缙绅集团的专利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这个时代的文盲太多了,绝大多数人连字都不识一个,你让他表达自己的意思,能用顺畅的文字表达么?

  陈燮在这个问题上,玩的就比较绝了。整个南京城,每一条街巷都有读报栏,有人免费给百姓读报。这个就不一样了,不识字不等于傻子。白话文写的东西,念出来谁都明白。当这些草民知道这些道理之后,并且愿意表达出来,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意。

  大街小巷的读报栏边上,多了一些穿青衫的读书人。胸前挂一个牌子,上面写着“记者”二字。挑担子的大叔在听完读

  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